什麼是自然免耕茶園?

猿抱子古樹茶
茶園

生態分級、香氣、滋味和湯感

葉型與工藝
  • 特大葉類:葉長大於14cm,葉寬大於5cm,葉面面積在60平方公分以上的為特大葉類。 (《中國茶經》陳宗懋主編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、282頁)
  • 大葉類:葉長10.1-14.0cm,葉寬4.1-5.0cm,葉面積40-60平方公分的為大葉類。 (《中國茶經》陳宗懋主編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、282頁)
  • 中葉類:葉長大於10cm,葉寬大於4.0cm,葉面面積20~40平方雁米的為中葉類。 (《中國茶經》陳宗恩主編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、282頁)
  • 小葉類:葉長小於10cm,葉寬小於4cm,葉面積20平方公分以下的為小葉類。 (《中國茶經》陳宗懋主編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、282頁)

佛海茶葉制法,計分初制、再製兩次手續。土民及茶農將茶葉採下,入釜炒使凋萎,取出竹蓆上反覆搓操成茶,曬乾或晾乾即得,是為初製茶。或零星擔入市場售賣,或分別品質裝入竹籃。入籃須得濕以少許水分,以防齏脆。竹籃四周,範以大竹蘀(俗稱飯筍葉)。一人立籃外,逐次加茶,以拳或棒搗壓使其盡之緊密,是為“築茶”,然後分口堆存,任其發酵,任其蒸發自行乾燥。所以遵綠茶方法製造之普洱茶葉,其結果反轉為不規則發酵之暗褐色紅茶矣。此項初製之茶葉,通稱為「散茶」。製造商收集“散茶”,分別品質,現加工成“圓茶”、“磚茶”或“緊茶”,另行包裝一過,然後輸送出口,是為”再製茶”。 (勐海文史資料:李拂一1939年著《佛海茶葉概況》)

發酵工藝:曬青茶 → 少許水分回軟 → 入籃 → 築茶 → 分口堆存自然發酵,約需4~5個月,約15~30kg一籃。

現在很少廠商有能力和技術以傳統工藝製作普洱茶,傳統工藝接近失傳。

即常見的普洱生茶。

工藝:鮮葉 → 菱凋 → 殺青 → 曬乾

    即常见的普洱熟茶

    发酵工艺:晒青茶 → 湿水 → 渥堆 → 强制发酵,约需45天,一堆有数吨。

    優質原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