猿抱子古樹茶
特製品
合抱之木(貢茶白毛尖)
隋唐·古茶樹清明春生茶
荒山寂野,草木仙骨。
- 色:新茶湯色淡金晶亮
- 香:木脂香 野蜜香
- 味:清雅甘潤
- 氣:綿柔清奇
- 韻:韻清氣醇 合抱之木
品種:雲南大葉種野放型大喬木
土壤:赤紅壤
氣候:低緯高原亞熱带濕潤季風氣候
生態:野化古茶園
產地:西雙版纳瑶寨
級別:禪那
經度:100°003'~102°15'東
緯度:21°09'~22°23'北
海拔:1700-1800m
胸徑:65~114cm
樹高:12~22m
樹齡:隋唐五代 約1054~1432年
独特稀有 贡茶白毛尖
据大量清至民国史料记载,清代有贡茶谓白毛尖,其原料为毫长而白的特殊品种”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,谓之毛尖,以做贡”。
猿抱子公司于2012年在一片荒废百年的野古茶园中找到了蕊极细而白的贡茶品种,并于当年制成白毛尖。因茶园古老,茶树无人修剪,长得极其粗壮,故命名为合抱之木。
合
抱
之
木
荒山寂野,
草木仙骨。
※貢茶白毛尖相關文獻
- 《普洱茶記》1825年(清·阮福)-《思茅誌稿》雲: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樹,較眾茶樹高大,土人當採茶時,先具酒醴禮祭於此;又雲茶產六山,氣味隨土性而異,生於赤土或土中雜石者最佳,消食散寒解毒。於二月間採蕊極細而白,謂之毛尖,以作貢,貢後方許民間販賣。採而蒸之,揉為團餅。 “
- 《普洱府志》1850年道光刊本172頁”茶之嫩老則又別之,以時二月採者為芽茶,即白毛尖。”
- 《中國熱帶作物》第一編,1940初版192~193頁”第一次春茶,在二月上旬至三月下旬,名曰春茶期,此時所獲之茶,品質最佳,製造後色鮮美觀,如第六十三圖鎮越縣之貢茶(白毛尖)。 “
舊製圓茶1939
宋元·古茶樹清明春熟茶
陳香時光遠,安然歲月長。
- 色:酒香
- 香:藥香
- 味:陳化
- 氣:安然
- 韻:舊時圓茶
品種:雲南大葉種野放型大喬木
土壤:赤紅壤
氣候:低緯高原亞熱带濕潤季風氣候
生態:野化古茶園
產地:西雙版纳瑶寨
級別:般若
經度:100°003'~102°15'東
緯度:21°09'~22°23'北
海拔:1400-1600m
胸徑:50~80cm
樹高:9~12m
樹齡:五代至元約640~1105年
古樹裝籃發酵 舊時圓茶之味
1939年茶界泰斗李佛一先生著《佛海茶業概況》一文,詳述民國時代佛海茶業製法,成為當代研究舊時茶業之重要史料。猿抱子公司據此探尋舊時園茶之工藝,歷時8年,製成古樹裝籃發酵茶,特命名為;舊製圓茶1939。
——1939年李拂一先生《佛海茶業概況》節選
- ①緒論
普洱茶葉,馳名天下。 “普洱茶”一名之由來,當以開始集中普洱製造,以普洱為集散地得來為近似。 - ②制法及包裝
佛海茶葉制法,計分初制、再製兩次手續。土民及茶農將茶葉探下,入釜炒使凋萎,取出竹蓆上反覆搓揉成茶,曬乾或晾乾即得,是為初製茶。或零星擔入市場售賣,或分別品質裝入竹籃。入籃須得濕以少許水分,以防齏脆。竹籃四周,範以大竹蘀(俗稱飯筍葉)。一人立籃外,逐次加茶,以拳或棒搗壓使其盡之緊密,是為”築茶”,然後分口堆存,任其發酵,任其蒸發自行乾燥。所以遵綠茶方法製造之普洱茶葉,其結果反變為不規則發酵之暗褐色紅茶矣。此項初製之茶葉,通稱為「散茶”。
製造商收集”散茶”,分別品質,再加工製為“圓茶”、”磚茶”或”緊茶”。另行包裝一過,然後輸送出口,是為再製造。 - ③結論
佛海一帶所產茶葉,品質優良,氣味濃厚,而製法最稱窳敗,不規則之多次發酵,僅就色澤一項而論,由綠而紅以至暗褐,印度之仿製無成,或以此耶。
舊
製
圓
茶
1
9
3
9
陳香時光遠,
安然歲月長。